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农村金融

贵州三都自治县金融信用工程硕果满枝头

发布时间:2017-03-02

 贵州三都自治县金融信用工程硕果满枝头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全面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去年底,经中共贵州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诚信建设办公室、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批准,同意评定为“农村金融信用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岑新宇介绍,创建信用工程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首先,涉农贷款增加,农户融资成本下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通过创建“信用工程”,三都农信社将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由每户最初的02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5万元,“三农”创业热情高涨,到信用贷款的农户增多了,比如普安镇鸡照村在2013年创建信用村之前,全村只有7户贷款余额不到40万元,到2013年末,该村贷款猛增到68户,贷款余额266万元。三都农信社所辖18个营业网点,9个便民服务点,截至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84851万元,较年初增加51420万元,占全县贷款市场份额的95%。与此同时,还实行差别化利率,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贷款利率比非信用乡镇、信用村分别下浮15%、10%。三都辖61街道,其中已创建的6个信用乡镇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达到720万元,平均每个信用乡镇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120万元,全县近三年来向农户让利2160万元,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增加了信用农户的实际收入。相关数据显示,三都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768元增加到2015年的7535元。首个信用村——周覃镇板光村,农民人均收入从3842元增加到4687元。

其次,农村经济向“三产”融合迈进,农村发展找到了新出路。依托“信用工程”的创建,三都农信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信社”的链式金融服务,支持蔬菜、葡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向二产(深加工)和三产(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延伸,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为农村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与此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石板村村支书潘永贤是典型例子,从2001年开始,他一直在江苏常州打工,还在常州开了两家公司,主要经营贵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今年4月被选上村支书后,在农信社支持下,他带领村民种植绿桐树、白茶、中药材,还开办酒厂和丝绸厂,同时还让多数村民办起了养殖场。石板村共有7850人,以前近半数外出打工,如今大多数村民回家创业。截至本月初,三都农信社引导近2万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发放贷款7420笔,金额211亿元。

再次,精准扶贫更有效,农民诚信意识增强,促征信系统建设。三都农信社2016年对贫困户精准建档立卡、立项和放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特惠贷”,3年期内低利率、无担保,有利推动了扶贫开发。截至本月初,三都农信社为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2616281200人,累计发放贷款338亿元,贷款覆盖面达30%。此外,三都农信社将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减贫。2016年,三都县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815万减少至598万,贫困发生率从2526%降至1853%。另外,通过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引导,农户的社会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在守信者优惠融资、失信者难以融资的氛围中,农户不但自觉讲诚信,还与邻里相互督促,共同保护信用村、乡、县的荣誉,形成了守信履约的内生机制。同时还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韦国龙 刘锦鸿 李健)

来源:本网信息员
作者:韦国龙 刘锦鸿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