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要闻

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23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反复多发的新形势,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国内粮食供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展现了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揭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战略重点、实现路径和重大政策,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 持从全局看粮食问题,从战略上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现阶段,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我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经过多年丰收之后,我国粮食供求出现一些阶段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坚持底线思维,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是出于战略考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二是我国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容易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三是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仍有接近1.8亿人,过多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至上”,首先要让中国14亿老百姓有饭吃、吃饱饭、吃好饭,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将“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切实为老百姓守住“粮”心,减少粮食浪费、保障粮食供给、加强食品安全,真真切切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耕地数量逐渐减少。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粮食生产面积,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同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进度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者受环境土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极为有限,开垦的耕地受土质环境的影响,很难达到被占耕地的同等质量。
      自然灾害降低粮食产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干旱、洪涝、冰雹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总量,由于供需关系发生改变,粮食价格也会变化波动。一是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洪涝灾害会使农作物产生倒伏;干旱使得农作物出现暂时萎蔫现象,严重时直接枯死;三伏天高温高湿时农作物病虫害多发。这些问题对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进而直接降低粮食总产量。二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土壤经过旱涝之后会增加自身的盐碱程度,在部分地区,频繁的旱涝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长久以来便产生土地盐碱化和风沙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周期,缩小耕地的使用面积,降低农作物的饱满程度,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收入。在古代靠天吃饭是常态,足见气象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在现代虽然采用更加完备的气象灾害预警和救助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危害。
  消费中的浪费恶化节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粮食消费环节,不少消费者的节俭意识淡薄,造成了极大的粮食浪费。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吃穿用行得到极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不少人对于食物的浪费。一些人把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浪费看作无关轻重的小事。实则非也,由于我国人口基数众多,节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据央视报道,2021年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粮食浪费主要表现在居民日常浪费、公款吃喝浪费等方面。因此,在全球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不仅要重视增加粮食产量,也决不能忽视节约粮食。粮食生产和粮食节约,必须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挖掘潜力新增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着力提高单产。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充分挖掘大豆增产空间和潜力,开展盐碱地大豆种植示范。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彻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认真组织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强化储备调节。优化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推进全产业链节约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饲料减量替代,倡导节约消费。
      强化节约粮食宣传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节约粮食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传世法宝、兴国之魂。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在生活中节约粮食的良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外出就餐时要做到吃多少点多少,实施光盘行动。深刻领悟古人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约观念,将节约真正践行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农关国本,粮系民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自觉对标看齐,心怀“国之大者”,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
作者:邹凯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