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清甜的火龙果混着植株的鲜润气息,与玫瑰棚里飘来的馥郁芬芳随风而至。
这是由开化县金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钱江源未来农业示范园”,也是当地村民眼中的“致富园”。过去两年,民泰银行衢州开化支行给这家县属国企子公司累计投放2000万元信用贷款(含首笔1000万元授信),无抵押、无转贷资金,全靠“无还本续贷”一口气续上。
金融顾问:田间与市场的桥梁
“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没有抵押物很难获得大额贷款。”金农农业负责人楼泽文坦言。作为开化县两山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虽承担着“钱江源未来农业示范园”这一县级重点农业项目,但轻资产运营模式一度让融资成为难题。
“我们看中的是企业‘国村联营’模式的稳定性,以及省级扶贫项目的政策支持。”该行客户经理姜璐介绍。2024年首次授信时,为了深入了解“未来农业示范园”的建设规划、运营模式及资金需求,姜璐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下淤村,甚至连夜加班给金农农业做了“三张表”:现金流表、作物生长周期表、销售节点表。经了解,白草莓上市集中在春节前后,现金回流快;但火龙果要等到6月之后才进入采摘,资金容易断档,她把还款方式设计成“不定期还本、按季结息”,精准匹配农业生产的现金流特点,减轻企业还款压力。
“姜璐不仅‘贷’来了1000万资金,还为我们提供了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的专业建议。”楼泽文表示。此外,民泰银行衢州分行建立了“金融顾问”制度和“一对一”服务机制,派驻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及资金需求变化。这一服务模式也架起了金融与农业、田间与市场的桥梁。
产业蝶变: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的跨越
走进示范园的智能温室,智能喷灌系统正精准浇灌白草莓幼苗。“去年白草莓售价每斤超百元,通过冷链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楼泽文介绍,企业流转周边5个村闲置土地200余亩,通过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进行高效农业种植、加工及销实现亩均产值超5万元,
“没有民泰的1000万贷款,示范园建设不可能这么顺利。”楼泽文说。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温室大棚的维护升级、优质种苗引进和种植技术研发。在金融支持下,示范园完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还探索出了“金融+国企+村集体+农户”的特色模式,带动了当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80万元,为村民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
“在示范园打工,每月能拿4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老人。”下淤村村民叶大姐一边修剪玫瑰一边说。信贷资金的精准投放,不止是激活了一个农业项目,更带动了一个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政策赋能:金融支持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千万工程”二十年,开化逐步从“山里穷县”变成“诗画浙江”样板县,但山区县底子薄,仍存在项目资金难筹等问题。民泰银行衢州分行“信用+乡村振兴专项额度”的模式,正是对浙江省“深化金融支农惠农精准对接机制”政策的具体落实。金农农业不仅承担了省级综合试点扶贫项目,还争取到3000万元的扶贫资金,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联合杠杆下,预计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1000多户农民增收。
民泰银行衢州分行行长冯张钦表示:“支持农业现代化不能只看短期收益。我们专门出台乡村振兴授信指引,对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项目给予利率优惠和绿色通道。”数据显示,该行今年已累计投放涉农贷款26.71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1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仅是资金的融通,更是发展理念的传递。正如“千万工程”实践所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民泰银行1000万元无抵押授信的背后,是对农业未来的信心,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