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建行杭州萧山支行:又到夏收夏种时

发布时间:2021-07-22

  每年的7月夏收夏种的开始了,也便开始了农村最忙碌的时节。我对过去的夏收夏种记忆犹新。文革后期,我在供销社当职员,每年农村的夏收夏种都离不开供销社的支援,下乡设摊,抽调人力资源帮助农户收割等农活,当年我作为供销社的一名青年,理所当然冲在前列参加夏收夏种。“双夏”期间最难忘的就是累。种田、割稻,什么样的农活都离不开两个肩膀、一双手。收割稻谷,不像现在有收割机,那年月,还是用镰刀把水稻一株株割倒,用双手一小捆、一小捆放在木稻桶内拍打脱粒,然后扎好一束束的稻草,把毛谷担挑到生产队的晒谷场。而田畈距离村庄的晒谷场有好几里路程,每当正午,头顶烈日暴晒,地面热气扑面而来,全身上下衣服被汗水浸透。挑着“压煞担”,跨过“吓煞桥”(石条桥长年失修),走在高低不平的砂石路面上,承受着饥饿与乏力。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一天下来已累得不行,晚上睡在床上,四肢酸痛难忍,久久不能入睡。

  收割十分劳累,种田(插秧)也不轻松。种田前先要拔秧。别看拔秧坐在秧田凳上,人像“老虾公”似的,低着头,弓着腰,时间一长,直不起腰,头晕眼花,走起路来拐来拐去了。

  田里拔起的秧苗,要移栽到大田里,就得挑秧。我也尝够这种滋味。挑秧担比较重,因为秧苗根沾满泥浆,如果挑着秧担在田塍上走真是相当的吃力。田塍不像水泥路那么平坦好走,先要把秧苗从秧田的污泥中一脚一脚挑出来,再往大田一脚一脚从污泥中挑进去,这期间要经过一条条的田塍路。遇上雨天,人走在田塍路上一滑一滑的,一旦踏空,连人带着满担的秧苗一齐跌倒,脚骨不被扭伤算是运气。

  “双夏”劳动时间长。早上天蒙蒙亮就出门,傍晚收工总要到伸手不见五指才进门,收工时,在田沟里洗脚常常不是找不到鞋子,老是闹出穿错别人的鞋子的笑话。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管。田间管理如灌溉、除虫、施肥、耘田等工作繁重、繁琐,所经受的苦楚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味得到。比如耘田,不像现在有除草剂,很方便。而当年社员们双腿跪在稻田里,从南横头跪着爬行到北横头,再从北横头到南横头,双手不停地除草、松土、扶植秧苗,半天下来,老农衣服仍然干干净净,而我全身上下衣裤沾满泥浆,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怕肌肤被稻叶划破,又怕蚂蝗、田蛆叮咬,不卷衣袖,不挽裤筒,连连小心,还是脸部与手脚被稻叶划破,手脚被蚂蝗、田蛆叮咬。

  因为水稻离不开水,光靠村庄的溪河,远远解决不了问题。那时候,没有水库,也没有抽水机,依靠人力水车和牛车盘汲水。当旱情加重,水稻田需水量大增的情况下,靠手牵脚踏的农具取水,好比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水稻的用水量,只好用牛在车盘头赶水。但生产队耕牛少、用处多。几头牛夜以继日地赶水。怕牛累倒,于是有人想出了用人代牛赶水的办法。以人代牛赶水,其方法是:用两根长长的毛竹杠缚住在车盘上成“十”字形,每端两人,计八人一班,相隔一小时换班。干这种活时间一长,头疼、眼花、恶心、乏力、脚底起泡,这种苦只有当事人知晓。那年月,男女老幼齐出动,村上家家无闲人,车盘头洗衣,车盘头吃饭,车盘头照看小孩,车盘头成了“第二个家”。

  半个月的农忙劳动,我这个“文人先生”,也成了地地道道的“红脚梗”了。

  如今,农业生产基本上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村普遍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应用科学技术种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民衣食无忧,住宅、生活设施远远超过了城市居民,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清楚地明白,这是党的政策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回顾“夏收夏种”的变迁史,何不也是一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力、利用科技成果、生活更小康的变迁史呢?正所谓“树高千尺不忘来时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将继续见证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建行杭州萧山支行
作者:封志明 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