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服务

金融行业如何当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发布时间:2021-01-12
     在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承担着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和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实现服务“三农”新作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成为每一个金融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讨的新课题。
    一、金融行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观念不能适时更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三农”发展已经形成了新格局,出现了新情况,面临了新问题。但一些金融工作者的服务观念难以顺应新“三农”的发展规律,仍然停滞在传统“三农”的“作战”方式上,凭经验绘制服务“蓝图”,这样不仅贻误了“战机”,同时也为资金蒙上了风险,也没有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关口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
   (二)金融产品不能破旧立新
    金融产品传统单一,不能与新时代的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的大趋势衔接,“三农”电子化配套产品滞后,乡村振兴专业化、“三农”服务现代化、区域产业特色化的金融产品缺乏,不能与之“同频共振”,这都为金融机构推动乡村振兴设置了前进的“路障”。
   (三)风险防控不能与时俱进
    金融行业归类到高风险行业,新时代、新格局也对金融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三农”需求的资金点多面广,且额度小,又比较分散,业务开拓较快而相应的管理未能及时跟上,线上线下同步管理形成困难,这些不仅给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的业务拓展制造了障碍,同时也给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金融行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几点思考
   (一)要有正确的认知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习近平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其他一切工作将是无源之水。因此,必须把推动乡村振兴当成责任使命,时刻无畏担当。既要坚持“三农”服务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做好机制转换、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重点改革事项,使政策得到落实,农行得到发展,“三农”得到延伸。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机遇,依据现代农业新型主体:规模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经济人、农产品加工包装户、农产品物流销售市场、农资经营户、新型农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大类,按区域、按行业、按金融需求实行紧盯式服务,拓展涉农贷款、融资业务、资金结算等产业链金融。
     同时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三农”阵地优势,大力推广“惠农卡+电子银行+生产链”、“惠农卡+电子银行+基地”、 “惠农卡+自助银行服务”等服务方式,为“三农”加工业、屠宰业、联合体、合作社等上下游客户提供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同时要在专业批发市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进行网络布局,加大自助银行和电子渠道建设力度,努力实现金融自助服务的全覆盖。
   (二)要有明确的立足点,服务乡村宜居宜业
    习近平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机构要主动与政府配合,把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等的资金支持划归到自身的服务范围之内,通过顶层设计“金融+政府+保险”的贷款或其他融资模式,保障乡村宜居宜业的资金链供应。同时抓住政府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的时机,瞄准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项目,提前跟进,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进行金融产品持续发力。针对农村正在有序进行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的关键节点,设计一整套、系列化、多样性的贷款或融资产品。并要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际情况。用好“购房主+开发商”的按揭贷款,满足农村人口进城宜居需求。
    (三)要有多样的防控点,支持农民富裕富足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旋律”是农民富裕富足。作为金融机构,一定要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大动作。就侯马市当地“三农”情势分析,特色农业成为主流。优质专用小麦、干鲜果、芦笋、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和肉鸡、肉鱼、养猪、养牛、水产品等已成为规模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示范村、形成示范效应。上阳生态园区、晋良养殖基地、常青源无公害蔬菜等已形成精品农业示范中心的辐射效应;加之侯马素有“南来北往商贾地,千车百货旱码头”之特色,现拥有各类批发市场40余个,辐射全国十几个省的100多个县(市、区),现有8380个经营户在市场经商,经营人数24600余人,其中农民有23000余人,占到经商人数94%,从以上情况看,农民的种养、市场经营户成为贷款和融资的支持的主要对象,为此,金融机构要以农业生产链和市场经营户为重点、对农户实施“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村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的贷款或融资,对市场经营户可采取“供应商+经营户”、“门店+经营户”、“联保+经营户”等多方合作模式,推进贷款或融资落地到位。由零星发放向重点领域推进、由单一发放向产业化集中转变,促进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有效统一。同时要针对当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土地流转、公司+农户融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形成的特点,积极开拓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下的线上金融服务,推行从单一的客户服务向产业整体转变,从融资服务向融智服务转变,从资金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充分把握和精准使用“微捷贷”、“续捷贷”、“纳税E贷”、“抵押E贷”、“惠农E贷”、“务工贷”等线上产品,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环节,及时为乡村振兴发展“输血供氧”。为有效控制风险点的产生,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出资作为乡村振兴保证保险贷款的风险防范资金,并按一定比例放大,扩大授信额度,采取“政府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保险+风险防范资金”的运作方式,由政府推荐有贷款需求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及时发放贷款,如果后期贷款出现风险,由政府、保险公司、银行按比例进行分摊。这一方式可在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风险。同时银行在贷款授信中,要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不能走过场,严防贷款挪用,确保贷款使用符合政策要求,实现贷款安全回收。
 
   (作者系农行山西省侯马市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来源:农行山西省侯马市支行
作者:黄福明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