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地方银行

建行杭州萧山支行:读懂新金融 践行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1-11-07

  近日,我阅读了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篇“拥抱新金融”的文章,对我深受启发。“新金融”的提出,这对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对金融界掀起了一场新金融理论探讨的热潮。

  这篇“拥抱新金融”论述中从金融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功能作用、经济环境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运用、金融的社会功能等多个角度,系统性地深入浅出阐述了新金融理论逻辑演进的过程,讲述了新金融与新时代的关系,并结合新情况带来新变化的分析,得出新金融的出现是恰逢其时的论断。

  传统金融体系在观念和实务两个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而直面和解决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解决的难点、痛点及服务障碍,正是新金融崛起的出发点。新金融是曲径通幽之后的光明,是迈入新时代的阶梯,也是补苴传统金融缺陷的基础。

  传统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弊端,如过于追求绩效,尤其是当期和短期绩效;过于强调对资本负责,片面迎合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从而弱化了对社会大众、小微企业等“低收益”客户诉求的响应;过于追求规模,在业务上向往热点、向往城市,追逐泡沫、追逐虚拟经济领域和资本市场中的高收益,赚快钱,以及传统金融体系受格局和对社会发展缺乏前瞻性预判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诸如支付结算体系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受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出现,不但倒逼着传统金融体系一步步向新金融迈进,还由此带动了新金融在住房、教育、创业、医疗等诸多领域内的尝试,使“跳出金融做金融”不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句神话。清新的观点和准确的研判,不但直接让传统金融的弊端、弊病与瑕疵暴露无遗,也更多地让人们对新金融的产生与运动多了份期盼和向往。

  新金融一改传统金融体系下,经营货币的特殊角色和法定利率的优势空间所养成的“居高临下”的市场地位,转向与民生共进、与大众共享,放弃规模观念,追求价值成长,以服务换取收益,不与民争利、不与企业争利。而是通过改善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重构信用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来纾解社会的痛点和人们的焦虑。

  新金融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工具,它的产生与科技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科技在新金融中扮演着致力于依靠技术赋能来建立新型服务体系,并延伸赋能社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更加有效全面平衡发展的角色。而银行则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科技基础设施和集成金融服务,来帮助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管理风险,成为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全生命周期伙伴。这些论述,不但进一步解释了新金融产生的前提、意义和作用,还让人们对新金融的科技属性和先进作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新金融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并强调新金融会带来监管格局的变化、政府对金融的关系变化、货币政策的依据变化。新金融不是对旧金融体系的解构,而是凸显新功能的作用,从更深层、更充分的角度来回应社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民生关切,并由此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前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模式以及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能力,构成了金融业的第一条发展曲线,那么面对经济社会变革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拐点,新金融行动所着力探索的就是金融业发展的第二曲线。而“第二发展曲线”的本质就是新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不同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第二发展曲线”形态,但主题都是属于新金融。

  事实可以说明,我们建设银行的新金融行动,对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劳动者港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下乡,以及建行新推出金融产品“共富贷”等方面开展的“第二发展曲线”实践探索及归纳总结,发现这些举措不但为建设银行打开了新的格局,还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即在解决痛点、服务民生中不断获得新的业务机会,抓住新的商业机遇,实现了业务的良好成长。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过程,要想很好地拥抱新金融也并非易事,也不是谁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把握好新金融的精髓与实质,惟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才能在新时代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田董事长最后说:“新金融已成为当代金融的最重要特征。站在历史的高点、站在社会的立场、站在未来的视域观察当代金融走向,尽管新金融在理论上有待完善、实践上有待探索,但笔者坚信,金融的宏大并不是目标,金融的伟大才值得”。

来源:建行杭州萧山支行
作者:封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