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截至7月29日,特朗普进一步明确给予欧洲某国的时间期限缩短至10天,其所提出的制裁甚至“二级制裁”致使油市风险溢价拉升,两日涨超6%。
截至7月29日,国际油价在经历连续两周的承压震荡后连续两日上涨,WTI主力合约两日上涨6.22%,Brent主力合约上涨5.95%。除贸易谈判推进带来的情绪提振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特朗普缩短给欧洲某国达成停火协议的时间,进一步施压欧洲某国,为油价注入风险溢价。
回顾特朗普自竞选至当选后,推动中东/欧洲地缘冲突停火均是其承诺之一,但至目前俄乌停火多轮谈判并无实质进展,双方仍在僵持,而7月欧洲地缘冲突出现了一些“新变量”。
7月中旬,特朗普表示将发布“重大声明”,11日国际油价在等待对欧洲某国制裁的同时也短线拉升,但最终“重大声明”落在通过北约对乌提供军事援助和施压欧洲某国在50天内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将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两方面,“预期差”使得市场也快速回吐了前期的风险溢价。
18日欧盟通过了对欧洲某国第18轮制裁,严厉程度再升级,内容涉及重新定义欧洲某国石油价格上限,动态三个月调整一次,同时强化相关石油产品的限制和金融等多方面制裁。
28日特朗普再度表示“准备设定一个新的期限,大概从今天起再给10到12天。没必要再等了,真的没有理由再等了。原本是50天,本来想慷慨一点,但确实看不到任何进展。”而随后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平台回升称“特朗普在玩‘最后通牒’的游戏,不管是50天还是10天,每一次新的‘最后通牒’都是向战 争又进一步的威胁。”再度牵扯市场对地缘风险反应的神经。当日油价涨超2%,而29日特朗普进一步将期限明确为当日为起点的10天期限,即截止到8月8日,油价当日再度拉升。
从特朗普的表态中,谈判期限不断缩窄的“渐进式”施压符合其一贯的谈判手段,而压力“筹码”中或涉及对欧洲某国制裁、加征100%的关税、甚至针对购买欧洲某国出口石油产品的国家“二级制裁”。所谓“二级制裁”本身目的也是意图威胁、打击同被制裁国有贸易往来的第三方贸易国家,从而孤立被制裁国。
虽然特朗普当前对俄乌地缘还是保持“强硬施压”与“留有余地”的方式,在接受采访时特朗普提及“不确定施加关税等制裁是否会对欧洲某国起作用”,对于石油市场或价格的潜在影响,其表示“将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以抵消任何影响”。但是当前油市对供应端遇阻的风险预期已经抬升,拉动油价上行。
欧洲某国石油出口或将承压。对比欧美此前制裁效果,甚至对比美对中东某国制裁,由于“规避”手段,直接制裁的影响力度或有限。但更大的影响或在特朗普提及的“二级制裁”威胁上,下游买家的风险预期及进口来源转向或使得欧洲某国原油出口承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某国石油出口已经呈现出“向东”态势,欧洲某国对欧洲国家石油出口快速下滑,转向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国家。而根据EI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24年欧洲某国原油出口量为2.43亿吨,其中,中国占比达45%,至印度达36%。
对于欧洲某国原油的主要进口国来讲,更多扰动或在于供应端以及成本端。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3年以来欧洲某国连续占据中国进口来源国首位,占比约为20%,主要以ESPO原油为主,并且欧洲某国原油也具有较好的价格优势。“二级制裁”的威胁甚至落地或使得部分进口方风险预期抬升从而选择减少自欧洲某国进口,但近年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经超过90%,中国也一贯反对单边制裁,同时也将涉及能源安全以及中俄新时代战略协作合作伙伴关系等多方面考量。而另一主要进口国印度来讲,受影响或更大,2024年印度进口原油2.386亿吨,进口欧洲某国原油占比36.7%。
因此,若“二级制裁”真正落地,粗略计算印度需求转向以及其他进口方受风险预期扰动的影响,或影响欧洲某国原油300万桶/日左右的出口量受阻,将扭转当前油市供应过剩的悲观预期,市场也将进一步交易供应端风险,短期或使得上破80美元/桶(WTI)。无论是OPEC+亦或是美国短期内均难以快速弥补需求缺口,据EIA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OPEC剩余产能416万桶/日;而2025年上半年美国石油钻井数持续减少,原油产量也明显下滑。据达拉斯联储二季度调查,低油价打压下美国尤其行业商业活动萎缩、对前景略感悲观,不确定性预期加剧。
但是当前来看,欧洲地缘乃至美国制裁“筹码”落地仍有众多不确定性,无论是美国对欧洲某国关系还是美国同中印关税谈判仍在进行,制裁相关内容或仍是“施压”的手段,短期市场风险溢价抬升,交易制裁预期,叠加贸易缓和情绪提振,油价或仍保持震荡偏强态势。但后续实际“二级制裁”真正落地的概率或偏小,关注美俄双方表态,若相关表态不再提及甚至“TACO”交易再度上演,油市均将在评估风险缓和后回吐溢价,市场将重新回归基本面交易,OPEC+加速增产供应端压力加剧,需求端支撑趋弱,油价将回归偏弱走势。但警惕超预期制裁落地带来的油价快速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