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银行服务

我们与恶的距离

发布时间:2021-04-28

  尼采《善与恶的超越》里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与恶龙缠斗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由林君阳导演执导的《我们与恶的距离》,通过描述一起随机杀人案件发生后,施害者及家属、被害人家属、媒体人的社会形象,刻画出媒体操守、网络暴力、法制程序、精神健康救助等病态现实,为观众呈现纵横交错的人间百态图,从而引起我们对善恶的思考。

  犯人李晓明为精神分裂患者,2年前闯入影院,随机射杀观众,致使9人死亡,12人受伤,最终判以死刑,这为故事的开端。

  宋乔安是其中一位受害者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主流媒体的副总裁,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案件的发生,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母女感情降为冰点、工作态度暴力转变,一个原本的受害者在家庭变成了另一个程度的施害者。媒体是社会的眼睛,引导着大众关注的方向,部分媒体为了收视放弃底线,剧中曾有宋乔安为了报复利用职务之便报复李家人,这也是无形中的杀人。但是2年前枪响的那一刻,愧疚、悲痛、憎恨注定要压着她一辈子,她的妹妹也说她是一位没有“病识感”的创伤后遗症患者。那她是真的善吗?

  施害者家庭完全崩坏,原本的生活轨迹也发生巨大转折。施害者李晓明的妹妹李大芝及父母卖掉了赖以生存的面馆,事发后当众下跪表示歉意,过街老鼠般躲到乡下,余生打算烂死在不见阳光的村屋。后为了鼓励女儿重新振作,为女儿改名李晓文,后重新生活,但巧合的是李晓文毕业后从事媒体事业,进入宋乔安的媒体公司,之后便是直面受害者家属的拷问。作为凶手的家人,他们没有犯罪,却被社会大众冠以“帮凶”,面临着各种拷问和谴责,李妈妈的一句“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愿意花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他们到底有错吗?他们是真的恶吗?

  为李晓明担任辩护律师的人名叫王赦,我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剧中出现的极善之人。但有时候越正义,越被人“讨厌”。社会大众最害怕和想远离的两类人群——罪犯和精神病人,恰巧正是这个案件的关注点,他辩护的理由就是找寻随机杀人犯的犯罪动机,对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真正预防,是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以避免社会再出现另一个恶。律师王赦不惜遭受众人甚至妻子的指责,也想守住法律和人权的最后尊严。他的名言:“他杀了人应该死,但不代表民主法治要跟着一起陪葬,那我们为什么要逮捕他,抓到他的时候一人捅他一刀就好了呀,但就算真正该死的人,也应该跟我们有一样的人权。”因为家人遭受网络暴力,妻子流产,让他一度放弃心中的正义,但好在最后他也被自己心中的“正义”救赎,但至始至终他也是遭受非议,他不是善吗?

  凶杀案仿佛偶然闯入的罪恶,裹挟着不同的人,在人性的漩涡里颠沛流离。

  好在故事还有另一条安插的线,李晓文的房东弟弟,另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思聪,感觉他的像另一个李晓明,但好心的导演并没有将之黑化,最后他得到了各方得理解和帮助,没有留下“如果……”的遗憾。

  每一集的开头都是youtube的网络评论,看着这些留言既愤恨又可笑,但这些又何尝不是手机、电脑前的你我他。观看时,我和家属尝试着给每一次起伏的剧情做评价,或者做假如你是谁谁的分析,最后竟是毫无正反善恶统一的言论,也无法站在剧中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这可能就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上帝,无法定义善恶,也不要轻易地评论某一人或行为。电视剧小心翼翼,给了所有观众一次上帝视角,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瞰人生,而是同受苦难去看到不同立场的人群,听他们的声音,看他们的挣扎。让观者看见加害者内心可能隐藏的良善,看见受害者与命运无常搏斗时陡生的恶意,看见平日最清醒理智的精神病科医生,内心对现实的悲观与逃避,看见标签、偏见。现实中,媒体报道、网络舆论、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偏见,那种把碎片当全貌,把扭曲当真理,引导价值导向的案件,其实远比剧中更加狗血。

  人性最不忍直视,正如我看到一句最发人深省的影评:社会从不缺少斩钉截铁的评判,缺少的,是尽可能完整、清醒的视角。其实我更喜欢这部剧的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众声喧哗中,你我能分辨哪一句是真实的吗?

来源:建行枣庄文化路支行
作者:建行枣庄文化路支行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