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搜索:
首页 > 银行 > 农村金融

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发布时间:2020-11-16

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第三部分第12条)。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一、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下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普惠金融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是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改善客户结构的重要方式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较为单一,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中高端客户有关。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公司业务也面临巨大挑战。
       普惠金融业务涉及的客群范围广,数量大,并且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商业银行客户结构改善非常有利。此外,大中型企业也是由小微企业成长而来,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为商业银行培养大中型客户夯实了基础。

(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文中提到,我国有4000多家银行和超过一亿家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掌握的信息是较多的,也是较为充分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由银行和企业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各自作出决策,确定贷款的规模、流向和价格,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充当着“金融活水”的水源地。如何更好的将“金融活水”引向市场,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则体现着商业银行的社会担当。引金融活水,润实体经济,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也为金融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普惠金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乡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是这一矛盾的直接表现。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不能丢掉数亿农民朋友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在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内容不断更新、农村经济结构与体系也趋于稳定,金融支农之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现代化进程。但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人口基数大,国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路径和实践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银行科技创新在乡村领域应用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例如,曾经的人工业务窗口被越来越多的智能柜台取代;曾经必须在物理网点办理的业务,如今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在线上就可以轻松办理......凡此种种。这些创新科技设备投放的初衷,本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但在相当多的乡村区域,受制于前期成长环境和当下生活条件的因素,乡村留守群体在年龄构成上老的老、小的小,由于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匮乏,导致这一群体对上述智能化的业务设备“望而却步”,即使有工作人员指导其使用,相当多的客户也不愿去学习操作。相较之下,其更愿意到人工窗口,通过传统的交流方式满足自己的金融业务需求。造成的结果也就是人工窗口前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分身乏术;智能柜台前“门可罗雀”,工作人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金融知识在乡村领域普及度较低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而流出的青壮年恰恰是对金融知识以及创新金融产品接受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留下的这两类人群,由于对社会认知和金融知识的匮乏,加之新闻媒体对金融诈骗案例的长期宣传,进而导致其对金融产品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即金融排斥。

(三)金融产品与客户群体匹配度不高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下,各家金融机构的负债类金融产品趋向同质化,个别差异化的产品则倾向于大客户群体。无论是企业客户抑或是个人客户,其选择金融产品的议价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取决于其对金融机构的贡献度。例如,净资产动辄上千万的个人私行客户,对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业绩的影响举足轻重,如对银行现有产品不满意,银行甚至可以申请为其量身定做一款产品,其议价能力可见一斑。反观中小客户则不然,由于其对金融机构的贡献度有限,因而能选择的金融产品范围也较为狭窄,加上其投资观念相对保守,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这一部分客户能选择的金融产品多为保本保息类理财产品或者存款类产品。
       公司授信方面,由于乡村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其营收能力和利润率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可观,加上其可抵押物数量较少,价值不高,缺少有效担保,因此这类企业在金融机构的授信上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问题。
       个人授信方面也是如此,由于乡村留守群体大多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就造成了其在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系统中无法获得较为良好的风险评价结果。而没有良好的风评结果就意味着其无法通过实体金融机构获得较为便捷的信贷服务,当面临资金需求时,其只能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资金周转,而部分网贷平台为了扩大资金规模,又进行非法集融资,这也是当前P2P平台频繁爆雷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就目前唐河县域金融服务机构来看,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可同时提供存贷款服务的各银行因人员或体制问题,其网点尚无法遍及每个乡镇,而地方村镇银行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产品开发和网点布局上能力有限,担保公司及按要求设立的小额信贷公司在县域市场认可度不高,这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五)金融服务站设备功能不够完备

       一方面,目前金融服务站的终端设备大多只具备行内交易,而跨行交易由于无法实时到账,所以只能通过线上渠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银行网点办理,前面提到大多乡村区域的留守群体由于对新生事物不信任,所以对线上渠道的接受程度不高,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客户只能通过银行网点办理跨行业务。
另一方面,大多金融服务站终端设备设置的交易限额较低,无法满足客户较大的资金需求。如农信社的设备取款交易限额为每笔上限1万元,每天限3笔。在农忙时节,农户现金交易频繁,资金需求量大,当超过限额或次数,客户就不得不到银行网点办理。

(六)成本、风险与收益匹配度不高

       与中高端客户相比,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多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他们的金融需求特点多表现为需求急、金额小、时间短。而商业银行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系数增加,加上其金额小、时间短,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不高,所以当商业银行面对这些客户时,多多少少会出现“畏难情绪”。

(七)普惠金融支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人民银行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具体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但在个别行业的支持上,仍然存在政策空白,如在一些轻资产的新型技术企业,其缺少可抵押物,而县域一些金融机构又无法将企业所掌握的技术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导致金融机构为规避未来风险,拒绝授信。此外,对于一些无技术、无固定资产的农村养殖户,其获得纯信用贷款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国务院在《规划》中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鉴于此,要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一)转变金融服务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应用

       由于传统服务窗口及业务办理模式早已被客户接受和熟知,而银行网点的智能设备又属于新兴事物,导致相当多客户不愿去尝试。因此,各银行网点可根据实际业务发展情况及特点,将现有网点进行合理化改造,如减少人工窗口数量、增加智能设备及服务人员数量,以及对智能设备系统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人机交互体验,逐渐扭转进店客户行为习惯,推动银行科技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普及。

(二)推动金融知识在乡村群众间的普及

       相较于大城市,县域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多为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或农商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较强,地方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则在于网点覆盖面广,与当地客户群体粘性较强。因此,在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互补,利用物理网点客流较大的特点,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向留守群体普及金融知识、推广金融产品,以此提高广大乡村客户群体的金融知识水平。

(三)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推广普惠金融项目

       自联合国2005年率先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以来,我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就县域地区来说,人民银行应加强与地方金融办、发改委、财政、银保监办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高效的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优化完善辖区政策性融资支持体系,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多频度、多领域、多层次的银企对接交流会和金融产品推介会,将企业需求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质产品有效结合,推动建立“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信贷机制。帮助县域地区中小微企业实现又好又快持续经营的同时,激发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和愿望,进而提高就业,最终实现企业获利,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要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基数大、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以点带面,拓宽服务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小范围试点、大数据辅助等现代化手段,做好做细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针对留守群体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在拓展客户群体的同时,彰显金融机构的使命担当。
       要持续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加强普惠金融团队建设,优化普惠金融业务流程,发挥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优势,筛选目标客户,实施“滴灌式”精准服务。同时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大力推广税务贷、电e贷、e抵快贷等普惠产品,利用大数据满足市场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站和便民金融服务点的数量优势,加强日常设备维护,提高站点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站和服务点的服务质量,以点带面,解决广大普通群众的日常金融需求;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的乡村布局,营造优势互补的良性竞争环境,有效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县域乡村企业和群众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五)优化设备系统,完善设备功能

       定期收集服务站经营者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针对共性问题在设备系统更新中进行优化,确保设备系统有效满足服务站业务需求;主办银行应积极主动进行调研,了解群众的金融业务需求,从实际出发,投产系统功能,使金融服务站成为乡村群众信得过、用的好的“金融驿站”。

)建立科学风控体系,降低银行风险成本

       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数据优势,积极主动与税务、工商以及人行征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有关部门要为普惠金融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银行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具体的金融服务时则要做好信息记录及询证,利用大数据优势降低自身的风险系数。
同时,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优质客户开展精准营销,在达成业务合作的同时,提高自身收益。

(七)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引导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改革县域地区分支机构的抵押、质押制度,利用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县域地区轻资产甚至无固定资产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的特点,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因此,金融机构应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探索新模式,拓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唐河县支行
作者:王天云、李新庆、朱彦宾
理财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