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援藏工作组的援藏教师在嘉黎县中学开展了一场以“精准施策,提升效能”为主题的讲座。他们详细点评了各学科的学考题目研究成果和学科路线图,为即将到来的学考复习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成为台州教育援藏工作的一个精彩缩影。在过去的三年中,台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立足于嘉黎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独创性地提出了打造“四支队伍”的工作策略,目标是“锤炼一支如雄鹰展翅的支教队伍、培养一支不可替代的本地教师队伍、塑造一支乐于学习且善于学习的学生队伍,以及构建一支协作无间的两地帮扶队伍”。通过“输血”与“造血”并重的举措,他们大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成功打造了具有台州特色的教育援藏新模式。
三年来,以教育为纽带,台州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的教育援藏资金,并选派了6名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小组团式”的教育帮扶活动。他们举办了20多场线上线下教学研讨会,培训了800余名当地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赋能,嘉黎县学子的重点高中升学率显著提高,中考成绩更首次突破了“800分”的大关,书写了嘉黎县教育史上的新篇章。此外,工作组还首次组织嘉黎县中学教师赴台州进行跟岗培训,搭建起了台嘉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实现了从硬件提升到软件赋能、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进的重大教育变革。这些扎实的举措,是台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用真情和实干在雪域高原上谱写的教育新篇章。
严字当头,铸造雪域教育“先锋队”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教书,首先要过的是身体关、思想关!”援藏教育局副局长李伟军深有感触地说。台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全市100多名报名教师中层层选拔,最终确定6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组成支教团队。
工作组建立了“三个一”管理机制:每日一次健康监测,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每月一次教学研讨。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新建温台援藏公寓楼,配备制氧设备,定期组织体检。三年来,这支“高原教育先锋队”累计开展示范教学课30余节,参与教研活动200余次,成为带动当地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精准施策,培育本土教育“生力军”
“以前上课主要靠经验,现在学会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嘉黎县中学青年教师塔青在参加“一对一”师徒结对培训后这样说。工作组创新实施“4500”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师徒结对”、“跟岗学习”、“名校工作室”等方式,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师成长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组先后邀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小侠以及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黄华新教授等专家赴藏开展专题讲座6场,组织教学研讨20余场。三年来,嘉黎县中学从中汲取营养,积极投入到精准教学的改革中。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学着将经验提炼,寻找教育理论支撑,形成课题与论文,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在这三年间,老师们还在那曲市教育教学业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因材施教,打造高原学子“追梦团”
每天中午,嘉黎县中学的“山海提升班”总是书声琅琅。这个由援藏教师发起的提优班,专门为初三学优生提供强化训练。“以前物理对我来说是一座大山,现在可以说so easy!”学生拉姆兴奋地说。
工作组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尖子生设立的“山海提升班”,实施“大水漫灌”式强化训练,针对其余的初三学生,设立了“课余答疑岗”,开展“和风细雨”式个别辅导,针对特殊学生,则进行“一户一策”家访帮扶。2023年学考,该校128名学生达到重点高中线,4人突破800分大关,创造了嘉黎教育的新纪录,2024年,学校学考成绩也稳步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写进了嘉黎县县委的全委会报告。
整合资源,构建教育帮扶“共同体”
走进崭新的嘉黎县第三幼儿园,现代化的教学和活动空间,包括教室、多功能厅、图书角、音乐室、美术室等让人眼前一亮,这所投资1600万元的幼儿园,是台州教育援藏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三年来,工作组积极搭建两地交流平台:促成3对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组织15名教师、40名学生赴台交流,建立海拔最高的“和合书吧”。更令人感动的是,台州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累计捐赠专项资金、教学设备、医疗物资等价值300余万元,帮助12名患病儿童赴内地治疗。
经验启示 续写教育援藏新篇章
台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杨贤巍表示:“教育援藏贵在坚持,重在实效。”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组总结出了三条宝贵经验:一是建立“四个一”长效机制,确保帮扶工作可持续;二是深化“名校+”合作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三是构建“全社会”参与格局,形成教育帮扶合力。
从一支支教队伍到四支专业团队,从单项帮扶到系统支持,台州教育援藏工作正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站在新的起点上,台州援藏人将继续以教育为媒,谱写新时代的“山海情”。